首页 > 成功案例 >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检查方法探讨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检查方法探讨

2022-06-20 [451]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检查方法探讨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作用迅速可靠,不受pH、酶、食物等影响,无首过效应,可发挥全身或局部定位作用,适用于不宜口服和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但注射剂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性差,成本较高,且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其中的不溶性微粒超标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危害。

       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由各种途径产生或混入的微粒性杂质,特征是粒径在1~50 μm、肉眼不可见,但因其可随血液流动且无法被代谢而可能对人体造成难以发现和潜在的严重危害。当前,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观念已为临床广泛接受,过敏反应、静脉炎、血管栓塞、微循环堵塞、动脉硬化、热原反应、肉芽肿、肺栓塞等多种与不溶性微粒有关的不良反应都会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那我们该如何检查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呢?

       中国药典2020版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光阻法的测定原理是通过微粒对光的阻挡被传感器进行接收而判定微粒的大小及数量,因此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上述两种测定法判定结果仅仅关注于粒径≥10和25 μm的微粒数,对粒径<10μm的却没有相应控制。实际上,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内径仅有4~7 μ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则更细,只有粒径在2μm以下的微粒才可能通过肾交换被排出体外,而粒径为2~10μm的微粒无法被排出,且随着沉积存在小颗粒变大的可能。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实验过程定需对小粒径颗粒个数及形貌进行关注,且欧美药典和日本药典已经对小颗粒的检查标准进行了要求。相信中国药典在不久的将来会将小颗粒的检查标准写入药典。

       光阻法的原理限制了只能进行等效球体计数而无法关注颗粒形貌和真实大小,而显微计数法在计算个数的同时也关注了颗粒的真实形貌,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日益提高,在不久的未来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一定不是达标就好,而是尽可能做到越少越好。

       所以,未来的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器选择一定是从全自动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选起。它具有光阻法一样的简便操作方式,却有显微计数法的精准结果和形貌留存。

       胤煌科技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分析仪


1、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型号:YH-MIP-0103;

2、计数环节无需人眼观察,计算机直接按照药典规定出具检测分析报告;

3、计数环节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测试结果重复性高,且可以自动进行数据比较;

4、全自动进行滤膜全扫描,并进行颗粒图片分析,让颗粒物无处遁行;

5、可以区分颗粒形貌,判定该不溶性微粒是金属还是纤维或是其他,鉴别不溶性微粒的来源(是外源还是内生?),并在实验或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或免。